在项目沟通中,我们经常听到客户吐槽:
“功能都实现了,就是不好用。”
“这套系统花了几十万,没人愿意用。”
问题不在技术,而在缺乏用户体验设计与产品思维。
这也是为什么那么多开发公司技术很强,却依然做不出好用、能卖的产品。
一、开发公司逻辑:只关注“功能跑通”,忽视“体验感知”
在大多数开发公司看来,项目的成功意味着:
- 功能是否实现;
- 数据是否能跑;
- 页面是否能显示;
- 测试是否通过。
但真正决定产品生死的,不是“能不能用”,而是“好不好用”。
一个好的UI设计和交互体验,能让用户直觉上手、快速理解系统逻辑;
而一个以技术为中心的产品,往往让人感觉复杂、生硬、耗费脑力。
用户体验设计(UX Design)并非“锦上添花”,
而是产品能否被市场接受的第一步。
很多软件之所以卖不出去,不是因为价格,而是因为“用户第一次用就想放弃”。
二、根本原因:开发公司只是在“写功能”,不是在“做产品”
多数开发公司起源于项目制外包,擅长按需实现功能,却缺少:
- 用户研究与目标群体分析;
- 产品体验优化流程;
- 可复用的设计系统搭建;
- 品牌一致性与长期产品规划。
他们关注的是“甲方要什么”,而不是“用户想什么”。
因此,即使软件功能完整,体验上仍显得生硬、不自然。
这就是“软件难用”的真正根源。
当下越来越多企业意识到:
UI设计优化与用户体验优化是提高转化率和复购率的关键。
设计的价值,不是让产品更漂亮,而是让产品更高效。
三、商业逻辑:体验差 = 成交率低 + 复购率低
从商业角度看,用户体验设计(UX)其实就是销售力。
一个好用的B端系统,会让企业:
- 降低培训成本;
- 提高使用率与续费率;
- 形成稳定的品牌信任感。
而一个难用的系统,不仅卖不出去,还会:
- 增加售后负担;
- 降低客户满意度;
- 导致客户流失。
这就是为什么许多“软件卖不出去”的问题,
本质并不是“缺乏营销”,而是“缺乏体验驱动增长”的思维。
真正的增长,来自用户用得舒服、愿意推荐。
四、深层结构:为什么开发公司难以“好用”
要理解这个问题,需要看清几个现实:
首先,产品定位模糊。
许多开发公司同时做CRM、OA、ERP、商城系统,看似多元,实则无差异。
结果就是缺乏垂直深度与行业价值,客户无法感受到独特性。
其次,设计流程缺失。
没有原型评估、没有用户测试、没有体验复盘。
从需求文档到开发上线,一气呵成,却完全忽略了“使用者”的心理路径。
于是功能都在,但体验崩塌。
第三,团队结构单一。
在多数开发公司,技术人员主导项目,UI/UX设计师只是末端执行。
他们无法影响信息架构或交互决策,最终界面只能“修饰功能”,而不是“引导行为”。
最后,预算逻辑错误。
客户往往不愿为体验买单,而开发公司为了拿项目,就压缩设计成本。
这种“低价竞标—低体验—低信任”的循环,让团队永远停留在执行层。
五、转型方向:让软件“好用又能卖”的三个关键
1️⃣ 从技术导向 → 用户体验导向
要让软件变得好用,开发公司必须在项目初期就引入用户体验设计思维。
通过信息架构规划、交互流程验证、UI设计优化等手段,
让功能为体验服务,而不是体验为功能妥协。
2️⃣ 从项目交付 → 产品资产
每一次开发都应成为资产积累。
建立标准化的设计系统(Design System),
统一组件库、交互逻辑与视觉语言。
当企业拥有可复用的设计规范时,不仅提高效率,也能塑造品牌识别力。
3️⃣ 从执行外包 → 体验咨询
开发公司若想提升利润率,应从“做功能”转向“提供体验咨询”。
例如推出“产品体验诊断”、“UI优化方案”等服务,
用专业报告呈现问题与改进方向。
这种方式能让客户看到你的战略价值,而非只看成本。
这些方法正是“体验驱动增长”的核心路径。
当你卖的不再是“开发时间”,而是“体验成果”,
你就能摆脱价格竞争,拥有持续增长力。
六、结语:技术让产品能运行,体验让产品能流行
在今天的市场上,功能早已不再是竞争壁垒。
真正让软件被市场接受的,是UI设计优化与用户体验的整体质量。
当一家开发公司开始重视体验、建立设计系统、
并以体验为核心驱动产品升级时,
它就从“外包团队”变成了“增长伙伴”。
技术让产品能运行,体验让产品能流行。
真正懂体验的开发公司,才能让软件既卖得出,也用得好。
👉 如果你的软件也遇到“功能齐全却卖不动”的问题,
欢迎了解维玫科的设计体验服务,帮助产品数字增值同时,
从交互、流程、视觉三维角度找到真正的增长突破点。


